7月第一天:你的基底盤在哪?

繼上一次跟黃牧師聊天
這一次聊到了電子書閱讀器、閱讀習慣、閱讀策略、以及求知慾。最後免不了要聊到我跟凱傑的關係。

一切都是從 Hyread Gaze X Plus 10.3吋開始聊起的

一直很想買一台電子書閱讀器,上面那個型號也是目前最心動的選項,剛好黃牧師手邊就有一台,因此和凱傑到了他的辦公室摸摸看那台閱讀器。

我聊到自己最近看很多書,再加上雙主修申請通過(축하해요),未來免不了要看更多期刊論文,因此想要買一台適合對眼睛友善的電子書閱讀器。


黃牧師因此提到我的求知慾很強烈,似乎想要了解所有的知識。這和沈筠在花蓮行的第一個夜晚所說的話不謀而合。沈筠說她發現我有強烈的求知慾,一聊到不明白或不認識的事就會上網查。其實在她告訴我這件事以前,我不曾意識到自己有這個特質。對我來說,不懂就問、不懂就查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事。把一件事物的定義和歷史脈絡給搞懂總是使我通體舒暢。(這樣想起來,的確在「心理測驗:實務與應用」一課中撰寫生涯未定向測驗的文獻探討時,我就已經展現了極高的興趣。關於某個概念的定義、發展脈絡、佐證數據等等,搞清楚某個東西在幹嘛、是什麼,非常好玩。我是怪人。)

然而黃牧師也提到,想要追求更多世俗的知識、想要了解所有的事物,這樣的心可能會使得日益博學的自己認為自己所認識的一切能夠取代上帝。這點我也有發現。當我明白的越多,我越傾向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讀信仰中的一切經驗(包含聖經的真實性、神蹟的產生、聖靈充滿帶來的主觀經驗等等),而非單純地相信祂、祂的存在、祂的能力、祂的愛。(看吧,這個順序就說明了一切:我認為重要的是祂究竟存不存在、究竟有沒有能力,其次才是祂愛不愛我。)

小時候在主日學聽故事,總是覺得亞當和夏娃真的很白目、很欠打,為什麼偏偏就要去吃那顆分別善惡的樹上的果實。長大後才發現,是我我也會吃(而且我已經吃了),因為能知道更多事、明白更多是非的道理,對於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實在是太過重要了。

好奇心足以殺死一隻貓,那隻被殺死的貓,終究是薛丁格的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的貓,終究是介於存在和不存在之間的知識和結局。


於是聊到關於追求知識的基底盤,一開始我以為基底盤代表的是某種固有的信念,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去閱讀、去學習、去吸收知識,才不會迷失自己和方向(畢竟知識實在太多、太龐雜,是非對錯糾纏不清,比量子糾纏還糾纏。沒,其實一樣糾纏。)後來黃牧師對於基底盤的概念加以描述時,他提到:「與其說是某種固有的信念,還不如說是你知道自己追求知識的邊界在哪裡,不要去追求已經超出邊界的知識。」

我想我明白黃牧師在說什麼。

當我在閱讀《達文西密碼》時,我感到非常興奮,但同時也很慌張、害怕,我當時看到關於女神崇拜、敵基督的內容時,就突然覺得自己讀到了一些「不該讀的文字」,我想,那時我已經有基底盤的概念。不過我還是繼續讀下去,結局就是我只能不斷地做惡夢,然後不斷地在睡夢中呼喊上帝和耶穌:「拜託你們告訴我你們是真的,拜託告訴我你們存在」。

黃牧師表示,基底盤的邊界如何設立因人而異,可能來自聖經的真理、可能來自上帝、可能來自該領域的某權威人士。總而言之,基底盤的設立是為了過濾掉某些不必要的知識、與信仰衝突的知識等等,讓自己閱讀的效率提高。因此閱讀的時候應該要找到真正經典的書、著作,通常會是該領域的權威人士的著作,讀完這一本,通常就抵好幾十本的那種。


另外,我目前喜歡仔細閱覽的閱讀習慣可能也會拖慢我的閱讀速度。雖然說閱讀也許是以質取勝,但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的世代,知識量的多寡也非常重要。況且,各樣的人工智慧都已經發展,它們背後的大數據能夠提供比人腦更加精確且龐雜的資訊,因此現今閱讀的功能,與其說是用來學習知識,不如說是用來為知識提供架構,提供脈絡,提供骨幹,讓我們需要某些知識的時候,其架構就能夠派上用場,成為我們搜尋資料的關鍵字。因此,閱讀的時候應該以快速瀏覽為主,盡量抓取更多的關鍵字,而非一字字慢慢地細讀。

我真的需要培養更加快速且精準的閱讀習慣。像我這麼需要進行心靈對話的人,吸取更多的知識也會是使我快樂、使我幸福、滿足的管道。


進行完 INFJ 需要的心靈交流,從辦公室離開前,心滿意足的我坐起身子伸伸懶腰,然後跑去站在凱傑面前,彎下腰來看著他笑。

凱傑很寵你啊~」黃牧師說著。

我心裡面一陣暖意。

我一直都知道凱傑對我很好,可是當旁人都這樣說的時候,代表凱傑對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很好,也許比我自己能夠意識到的還要好個百倍千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們的愛情需要上帝

Louder and louder

我想念你,最最熱情的導遊-茂昌姑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