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4的文章

今天去了第四次諮商

我談到其實我有夢想。我的夢想是成為音樂劇演員、當鋼琴家、在交響樂團中演奏。 這些,都是我不可對人言的夢想,因為太遠大、太不切實際、太不務正業。 我好像失去作夢的能力。 心理師提醒我「可以不用想得那麼嚴重啊~可以當作興趣發展就好了」。我驚覺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然而所有人的斜槓從來都不是因為知道自己做得到,所以去做;相反地,自己就算做不到卻還是想做的事,才是你真正的興趣,才是你應該斜槓的目標。 剛剛開始查了果陀劇場的音樂劇歌唱班( https://godot.org.tw/course/id/318 )唉唉唉現實還有太多需要考量,我星期三晚上有國際生小家啦!!(可能等大五這年卸下國際生小家後) 為什麼事情這麼多啊?不懂,下學期想去清大上課,最近應該要開始研究了,但為什麼剛好卡到期末,我要氣死啦啦啦啊啦啦!! 而且我今天還想看書啊!先讀書吧!!

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崩潰程度,以及更加熟悉的不以為意(?)

熟悉的場景:中正圖書館地下一樓悅讀區(其實很諷刺,因為大部分喜歡讀書的人不會坐在這,到這都是來感受升學壓力的) 熟悉的崩潰程度: 下星期二交資料科學期末報告提案 下星期二交程式設計作業 下星期四交人類學期末報告 下星期四交臨概筆記、期末作業 下星期五模擬世衛組織大會 下星期五政附高三愛的禱告會 下下星期二資料科學期末報告:)) 更加熟悉的不以為意:中午才到圖書館,剛剛還滑了很久的手機,還在思考要不要再看一下課外讀物(最近在讀的:《八成是你想太多》、《神隱》),現在在寫 Blog。 最近我在想,如果我的夢想是成為音樂劇演員,then the things I'm doing right now is nonsense.... 昨天看了 LA LA LAND in Concert,第一次的實體交響樂,第一次的電影交響音樂會。讓我震驚的是,現場聽起來真的跟 CD 一樣,有時候會忘記這是現場伴奏的,太震撼了。還有那個鋼琴家,他真的彈得太好太好了,I wonder why I can't do that. But actually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hat I can't do. So don't be so surprised. Realizing that you're an average person. No big dreams, perhaps I have, but I don't want to admit them. Once I admit that these are my dreams, I have to also admit that the chances of realizing them are as small as who I am.  樂來樂愛你這部電影對情人而言是充滿遺憾的回憶,對做夢的人而言,卻是光明、美好前程的預言。若我們忘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只看他們的成就,很令人開心的事,他們都實現夢想了,只不過失去了某種生活,他們倆個可能擁有的生活。 我會說這部電影是對做夢者的救贖,也是指引。 最後再說一件事,台灣的政治好像在我不知不覺中爛掉了。雖然我不是很懂最近發生什麼事,但好像很嚴重也很無法挽回(??感覺起來是這樣。 乾我好像什麼無腦的人,一直靠感覺,到底在幹...

大家我隆重宣布期末崩潰期又來到

讓我摒棄論語命名法一定有很重要的事要說,一如題目顯示的,今天(或前天)正式進入期末崩潰期。崩潰緣由:資料科學期末報告、人類學期末短文、臨概期末筆記、全球衛生治理期末報告。嘻嘻嘻嘻。 明天要去看〈樂來樂愛你〉電影交響音樂會,於是我的狀態很歡樂地介在可以開心跟不能開心之間。 原諒我的語言沒有組織,you know, excessive stress tends to affect our cognitive process and cause some cognitive impairment, both in short-term or long-term. But somehow, when I look back, I found that I actually improved a lot. AAnd I am feeling more secured when taking an ICI course, for both language used in classes, could be terms or language itself, which is English, and the content taught in classes. I like Anthropology, a lot. And I'm recently thinking of studying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maybe a bit Philosophy, in graduate school. Hehehe but it seems to be a financial-unsecured option. Whatever (?) And basically my dream changes everyday. I wanted to be a musical actress yesterday and had started finding coursed related to singing and performing online, just in any case that I find myself longing for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musical actress. But...

關於我的論語命名法

回頭過去看我的部落格就發現我的文章充斥著論語命名法,如此命名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想不到題目名稱,順勢就學習論語只取文章開頭二到五字作為題目。 最近關注的議題是「我想太多」,剛剛回溯許多以前的文章,我才發現這樣自娛(很大部分都在自娛)的命名法其實對於容易因為想太多而卻步、最終導致一事無成的我非常有效。我一方面覺得這樣命名很有趣,一方面又能不花那麼多時間去想一個完美的名字,簡直太棒了! 畢竟,論語這本經典採用那麼隨便的命名法都能流芳萬代,可見該注重的從來都不是形式而是內容啊啊啊!!

又是最近,最近好開心(?)大致上(??)

星期五去了台中,找劉芷安。這趟台中行的收穫遠比我一開始預期的還要多。我覺得上帝也透過各種方式跟我說:祂在。 祂說:你在怕什麼? 第三天(12/15)中午,我們在吃「偈亭」火鍋。劉芷安談到她這四年加入實驗室、做專題、申請研究所的過程。她說,因為材料系就是要念研究所,但她又不想考試入學,所以她一上大學就確定自己要推甄,於是就開始一連串的行動。首先,加入實驗室,她算是盧教授盧進實驗室的(這個我真的很佩服她,我臉皮太薄真的做不到欸哭),再來,因為大二要做專題,就順勢投了大專生計畫。原本她以為不會上(因為有看成績),但沒想到就上了!申請研究所也是因為有貴人牽線,很快就推甄上了。 反觀我,我這四年來一直在畫地自限,在嘗試任何挑戰前都先告訴自己:「我做不到!」最後就索性不去做。我也覺得我應該要做大專生(而且明明我是喜歡做研究的啊),我也覺得我應該要加入實驗室。我有好多覺得自己應該要做,但卻因為害怕所以退縮的事。到頭來,我過去的四年都沒有走在「成功」的大學生活, 今天去諮商的時候跟心理師討論了很多,為什麼我「理性」的部分明明有在運作(心理師說「輸出得很好」),但我「感性」的部分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好好相信自己?為什麼我要一直告訴自己「我做不到」、「我沒辦法成為一個好的心理師」、「我沒辦法想到好的研究主題」、「我沒辦法考上臨床所」,為什麼我要一直這樣告訴自己啊?為什麼我真的相信自己做不到,而不是相信理性的我評估的結果:「要去做!」。(好難過喔,寫著寫著就哭了。) 我為什麼不能更多相信自己呢?我在害怕什麼? 「祢全知全能 全然豐盛」 上帝,祢都知道對嗎? 祢知道我怎麼了,祢知道我為什麼一直停在原地,祢知道我為什麼不能好好相信自己。 祢知道我一生的道路,祢知道我的未來,祢知道我心所想望的。 另一個想到的問題是,諮商對於基督徒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像我們無法抉擇人生方向時,去諮商是對的嗎?還是應該尋求神?感覺諮商跟尋求神的過程跟目標不太一樣:諮商的目標是幫助我們找到不理性的信念,將這樣的信念根除後,說不定我們能更好地適應我們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尋求神的目標是要知道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最後能選擇神為我們預備的道路。 不過,這個選擇的過程是怎麼進行的呢?我設想了兩種假設模型,不確定哪種才是真的。 第一種假設模型:在我眼前眾多條路中,只有一條是上帝為我預備的,我必須透過不斷跟神尋求,才能知道哪一條道路...

偷偷說

偷偷說喔~~最近有點手機中毒,嘻嘻~~(笑死,我想到,上次去姐他們幸福小組,玩交換禮物,我買了香氛蠟燭,並寫上介紹詞「有味道喔~嘻嘻~~」,結果姐一直以為那是李允恩的所以不敢拿)(笑死)(我也會寫嘻嘻好嗎) 講到姐,有點尷尬,她問我昨天為什麼沒去教會參加禱告會。好恐怖喔,我好害怕被她罵。 然後到底誰22歲在寫育兒手冊,這女人很瘋(這我)。我的孩子,希望你知道媽媽很愛你!也希望你不要被我的緊張和 J 型人格影響,別~~緊~~張~~~(我也在對自己說!!!) 到現在還是對自己有一天要成為媽媽感到很不可思議,我現在還是沒有很會照顧我自己欸??我也還是沒有很會管理我的壓力欸???有天我會有一個甜蜜的負擔嗎?好不能想像!我只知道,光是知道她/他的存在,我現在就開始愛她/他了!!

寫程式的新體悟

都會有一段很煩、很躁、很不明朗、很沮喪的時段,但撐過去就會發現,一時間內豁然開朗,思緒漸漸清晰,步驟漸漸明朗。 我想是一邊按捺著想放棄的衝動一邊好好累積知識的結果。

在總圖逼萬眼淚滑落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只是需要一個能夠大哭的原因。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9417?srsltid=AfmBOoo68Qb2fXmv6B9PfkVRYMVGiZpcIO45-2M4xFKpFc0ZUDZSUPUZ 無意間看到這本書,我想的是失去媽媽的悲傷,以及我的小孩失去我後的無措。是雙重的悲傷與不捨,疊加上雙重的愛。 我想,這是我今天能夠大哭的原因。

最近想東想西(為什麼不是想南想北)(就像,是「左顧右盼」而不是「前顧後盼」)(但是有「瞻前顧後」)(語言真奇妙)(the sense of direction implied in language)

由於太雜亂無章,給點標題,假裝很有脈絡^^ (一)諮商經驗與反思 上次跟這次的諮商都讓我更認識自己。(大推!!!!) 以前會仗著自己的自省能力,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去了諮商才發現,其實我還有很多不夠認識自己的地方。雖然我能察覺到此刻的感受,能基於這些感受去整理出對當前事件的想法和態度並思考這件事帶給我的學習,但我發現我很少有機會(或其實是做不到)用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來看自己,去試圖分析和整理出自己在不同事件上思考脈絡的共通性。 這兩次晤談的主題都是關於生涯焦慮。原本以為我會收穫到的就只是一個能把焦慮好好向人傾訴的時間,沒想到我收穫到的比預期中的還多更多!!心理師在聽我講述的過程中,她不知道怎麼回事(?)能整理出我自己都沒看到的癥結點??很神奇!!關於我的生涯焦慮,我講述了各條路目前的狀況,講述了自己對各條路的態度以及尚有所保留的原因,心理師指出我好像想太多、想太遠(生小孩之類的),以及我好像因為給自己設立太多目標(例如結婚、生小孩)而導致我更沒辦法單純依照自己的意願做選擇,在原本就有選擇障礙的情況下又加上使作出選擇更加困難的框架和設定。 (在我講述各條路徑的優劣時,我說:「感覺心理師算是比較穩定的工作?」,心理師偷偷說:「其實心理師也沒有很穩定」,嘻嘻,學姊~~幸好她沒有叫我快逃) 晤談的最後,心理師整理出,雖然我很喜歡吸取別人的「教訓」,但卻不會接受別人的雞湯(例如「可以冒險沒關係」、「45歲以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工作也很正常」),我漸漸發現自己的決策模式好像都是以「預防危險」為目標,盡全力避免遇到不好的事,為即將到來的挑戰做好萬全準備。這樣的模式也讓我沒辦法接受職涯軌跡相對不明朗的道路(例如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等等)。心理師建議我可以想想看,自己是不是有過雖然不在計畫內卻意外很美好的經驗。心理師也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做錯決定會怎麼樣嗎?」我仔細想想,其實我也不確定做錯決定會怎麼樣,但我卻很下意識地避免自己做錯決定,好像有點怪? 突然想到,會不會我對痛苦經驗的紀錄也給了我一個複習痛苦經驗的機會?雖然一方面可以告訴自己「你看,你都經歷過了,也活下來了,所以沒關係」,但另一方面,也有不斷複習那些痛苦記憶的機會,「對,我記得,我那時候真的很痛苦,每天都在哭」。有可能是因為這些紀錄加深了我對痛苦經驗的印象,而更固化我「預防危險」的思考脈絡和行為模式。 (二...